25參與者利用大會提供的一公升存儲量的玻璃水瓶進行藝術創作。(100Degree)
2017年聯合國「世界水日」官方合作夥伴100°C乏點召集了世界各地25個來自建築、城市設計、藝術、廣告、時裝設計、產品設計及平面設計等不同專業範疇的藝術家以「廢水」為題,利用一個一公升存儲量的玻璃水平進行藝術創作,用藝術語言號召大眾反思水資源的價值。25個設計代表了25把聲音,各有各的信念。本報邀請了當中的5位設計師,談談他們的水資源理念和藝術創作小故事。
建築業 水的矛盾
「大會告訴我,到2030年全球的水資源只足夠6成人使用,我不知道為何我至今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。」近建築研究舍的楊理崇看得比其他人都要悲觀。
香港是非常發展主導的城市,回頭一望,不難發現身邊總有建築在拆卸或興建,而建築業正正是其中一個耗水量最大的行業,建築師大概對城市用水最有感悟。兩個建築業代表機構Architect as an Medium(AaaM)和近建築研究舍,不約而同地從行業生態出發創作,一個強調珍惜,另一個表達悼念。
水泥是建築業最常用的材料,用水泥來建立對話,是Aaam 的溝通藝術。人們習慣凝視水的集體,這是一種功能性的處理:水被裝在瓶瓶罐罐,運輸、飲用。我們何曾花時間觀察一滴水的姿態?Aaam把大會提供的一公升容量玻璃水樽打碎,與混凝土混合,重新修築一滴水的空間,「打碎重用是建築業常用的手法,我們希望用日常的語言表達水的神聖。」總監蕭健偉表示。
「假如有一日,世界上只剩下水的標本會怎樣?而根據資料推斷,這一日並不是不可能。」楊理崇用回收來的花瓶和木材,設計了一個水的標本,「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,潔淨的食水就已經不存在了。」他在標本寫上感言,要守護資源就是現在,「 The Future Is Now.」(未來就是現在)。
每一日生活都消耗大量水,水用過了並不代表廢。灰水重用成為了Noel和飾物設計師Zoe的著眼點「活性碳可以去菌,不同大小的砂石過濾雜質,這是一個大家都能動手做的濾水器。」。Noel用活性碳、碎石、幼砂按次序疊加在水樽底部,成了一個簡易濾水裝置,雜色的渦旋架在濾水器之間,呈現出淨水的想像:污雜的物質在頂部抽出,底部濾出清水。
廢水再生不需高端科技,大眾都可以做到。Zoe坦言自己不是要做什麼偉大設計,而是希望從自己出發,減少不必要的浪費。「若每人都願意正視現實,走前一步,情況就能大大改善。」她把中學化學課常用的鐵架台改裝,置入簡易濾嘴,「裏面有棉花和不同大小的碎石,可以把日常生活產生的半廢水,例如洗菜、洗澡用的水淨化,用作灌溉盆栽。我想證明,像我這樣一個女生都能做到,大家都能完成。」這是一個簡易的過濾裝置。那些彩色的線條由她親手畫上瓶身,灰水經「色彩」過濾而重生。
資源浪費 「誰」的責任?
「我用輕黏土捏出一顆顆水滴,由淺到深鋪滿整個水樽,頂端有一個需要用水的人,但撈起的只有一滴污水。」插畫師Kaliz相信要減少污染,責任在每一個人。
她想像未來大部分水都因人類活動而污染,「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有很多:不道德的企業在生活用品中添加微膠粒,即使發現了也因粒子太小無法過濾;幾乎每年都報導郵輪漏油污染海洋的新聞。大企業只顧利益不願負起環境責任,享樂主義催谷消費活動,而生產過程需要耗用大量資源;消費者貪圖一時方便,使用一次性餐具、塑膠等潛在海洋污染物。簡單的一個購買動作,會掀起一串串漣漪。」
Kaliz特意不為小白人塗上顏色,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,要保護水資源,每人都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。」
藝術好貼地 眾籌度水幫忙淨水
「我們相信,藝術家和各領域的專業人士,有責任向公眾表達水資源議題的迫切性。經過這次的創作,我們有機會深入地了解這個議題,也上了很寶貴的一課」黃玲表示。100°C乏點以藝術創作為引子,同時舉行公眾籌款活動,每籌得港幣五萬元,「點滴是生命」機構就會為國內山區學校興建一座淨水器,為當地學生提供潔淨的飲用溫水。展覽過的藝術品亦會放在眾籌平台,讓有興趣的人士收藏。
從藝術擴展開去,100°C乏點於6月至11月會舉辦不同的活動,包括帶領公眾參觀屯門T-park;在PMQ舉行「2030好想活化活動」,設置沙漠場景及舉辦展覽,及後另有邀請大學教授舉行研討會、小學生參與的「瓶子夢幻島」設計比賽及中小學校園導賞等活動。